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者:2000011发布时间:2022-10-29浏览次数:16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国家提升国民素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时期,是江苏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的关键时期,是南通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新名片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持续推进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层次的重要发展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与发展需要,编制《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学校面临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条件,作为今后五年内全校师生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和学校上下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绩

学校作为中国师范教育肇端的三大源头之一,秉承张謇先生“师范为教育之母”的思想,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知名专家学者、教育专家和教学能手,享有“红色师范”“教师摇篮”等美誉。改革开放以来,为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作出了诸多原创性贡献。“十三五”期间,学校围绕“转型、升本”两大主题,按照“确立一个目标,实施两步走战略,建成三个基地”的既定发展思路,在校园基本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学术建设、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一)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学校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2020年10月,学校二期工程扩建项目完成建设,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新增校园面积87.71亩,建筑面积54735.84平方米,总投资2.97亿元。先后投资近800万元对如皋校区、崇川校区的教学、生活场所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学校占地面积574.7亩,校舍建筑面积26.4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8241万元,馆藏图书83万册。累计投资近2000万元用于智慧校园建设,建成协同办公系统、可视化教学系统、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教务管理系统、二级核算内控系统、一卡通消费系统等信息化项目22个。

(二)人才培养取得佳绩

学校大力推进专业建设,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专业数量从2015年的22个增加到30个,获批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高水平专业群1个,小学教育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学校不断拓展实习基地体系,稳步推进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建有107家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不断拓宽学生升本渠道,先后与南通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晓庄学院通过“3+2”“5+2”模式,合作培养本科层次小学、幼儿园教师。学校大力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荣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学校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生获省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1项;获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9项,占全省对应赛项一等奖总数(147个)的19.73%;连续三届获省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比赛团体一等奖第一名,个人全能一等奖4项,单项第一名13项;获职业能力大赛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省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5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立项36项。学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升学率保持在30%以上;学校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三)师资队伍实力增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8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30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01人,来自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兼职教师51人,双师型教师197人。省“333”人才培养对象6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5名、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9名。

(四)学术科研质量提升

学校科研制度逐步完善,科研平台不断拓展,学术梯队逐渐形成,科研层次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共获批省部级课题15项,发表三级以上期刊论文156篇,出版专著、教材54部,获省级成果奖7项。

(五)继续教育质效双升

学校依托小学语文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国培资质,全力打造国家、省、市三级教师职后培训体系,五年来共培训教师98408人次;学历继续教育由传统函授教育向现代远程教育转型,五年来共招收学员1000余人;2020年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成为大专层次成人学历教育举办学校,学历教育自主办学取得新的突破;考证考级服务优质高效,受到省考试院的表彰;“十三五”期间,培训和继续教育实现创收7200万元。

(六)服务社会成效明显

“十三五”期间,学校汲取了一百多年师范办学积淀下来的成功经验,五年中毕业生近9000名,就业率超过95%,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批学识扎实、技能过硬、富有教育情怀的一线教师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市县教师发展学院(中心)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中心,参与南通市名师导师团,依托李吉林情境教育研究所、小学教育研究所等机构,学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能力不断增强。

具体成绩详见下表:

序号

指标类别

指标内容

“十三五”数据

1

办学规模

全日制在校生数

9825人

2

校园建设

占地面积

574.7亩

建筑面积

264600平方米

教学科研行政用房

154642平方米

宿舍面积

88664平方米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8241万元

图书

83万册

3

专业建设与

教学改革

专业设置总数

30个

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1个

省级品牌专业

1个

教育实习(实训)基地

107个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门

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立项

7项

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1/1项

省级重点教材立项

5项

省级教改课题立项

12项

4

人才队伍建设

专任教师总数/生师比

482人/19:1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其中正高职称

42%/31人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其中获博士学位教师

63%/11人

“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41%

省333人才培养对象

6人

市226等高层次人才

33人

市厅级教学名师

7人

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5人

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9人

培育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

1个

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省部级奖项

1个

5

科学研究与

社会服务

五年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立项

183项

出版著作、学术专著

21部

省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

3项

教师培训、学历继续教育、职业资格培训、技能培训等各类培训总规模

432610人次

6

人才培养成效

省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1项

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29项

职业能力大赛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省级特等奖/一等奖

1/5/5/5项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立项

36项

就业率

95%以上

二、存在问题

经过“十三五”期间的持续建设,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学校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但仍存在诸多亟待破解的瓶颈问题。比如,师范类专业的专科办学层次不能适应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的新形势;办学条件特别是学校占地面积、校舍面积、教学设施等办学硬件还不能适应学校规模适度扩张和升本发展的需要;专业结构仍需调整,集群发展意识有待加强;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团队数量不足;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待进一步拓展。

第二部分  面临形势

未来五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将建成“教育强国”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教育事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一、发展机遇

(一)面临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学校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国家放开“三孩政策”,促进基础教育规模扩大;“十四五”时期国家提出“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学校内涵发展带来机遇;师范生生源质量和教师教育质量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重视,为学校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遵循,教师教育迎来新的春天;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对职业教育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职业教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教育部《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支持办学历史悠久、质量优质、效益明显的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

(二)面临地方发展的提速增长期

“十四五”时期是江苏省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关键阶段;是南通市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争当“一个龙头、三个先锋”、打造江苏发展新增长极的关键期。这迫切需要更多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呼唤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目前江苏省本科师范院校苏南有4所,苏中有1所,苏北有3所,全省本科师范资源分布不均衡,苏中地区有必要增加师范本科院校。南通只有2所本科学校,在全省13个地级市中排名第八,与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匹配,有必要增加本科学校的数量。学校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积极创造条件,力争达成升本目标。

(三)面临学校发展的奋斗关键期

根据学校确立的“两步走”发展战略,建设高水平师范专科学校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已基本实现,正朝着“第二步”建设特色鲜明的本科师范院校的战略目标奋勇迈进。立足新的发展方位,我们的发展任务更加艰巨。面向江苏到2022年建成20所左右高水平师范生培养基地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和水平,全力抢抓机遇,加速自身建设,力争有为有位,奋力推动“十四五”学校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

二、面临挑战

高等教育普及化、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给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办出特色和高水平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国家对基础教育师资学历要求的不断提升给学校生存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全省学前教育培养院校数量增加,对学校专业结构调整提出新的要求;“互联网+”对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照本科办学条件、学校在占地面积、生均建筑用房等指标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第三部分  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内涵建设为主要抓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推进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特色办校

坚持师范为本特色发展定位,做精做优师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专业,构建师范与高职协调并进、融通互补的专业体系,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文化和办学风格。

(二)坚持质量立校

立足现状,放眼长远,围绕提升办学层次的目标,切实增强“质量第一”意识,主动对标国家本科设置标准、专业认证指标体系及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等,逐步构建导向鲜明、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体系,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三)坚持人才强校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引才、育才、敬才、爱才、用才”的人才观,充分彰显人才主体地位。集中优势资源,提升青年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加大智力引进力度,实现引培并举,相互促进。

(四)坚持创新兴校

着力破除一切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思想障碍、思维定势和制度藩篱,以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实施综合改革,构建富有新时代特点和学校文化特质的现代大学运行管理制度,激发全体师生的创新潜能和学校创新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学校事业立足南通,辐射全省,面向全国,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高扬“智民兴邦、坚苦自立、祈通中西、沉笃醇和”的师范精神,在不断巩固高水平师范专科学校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卓越教师培养基地、示范性教师培训基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力争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本科师范院校。

围绕这一目标,学校多管齐下,一是争取将学校升本列入《江苏省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设置“十四五”规划》,二是确保学校各项指标全面达到本科设置标准,三是在本科师范院校中,力争快速办出特色,办出亮点。到202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发区校区三期工程,学校总占地面积达737.7亩,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学校现代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专业规模稳定在35个左右。在此基础上,打造3个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构建层次更加清晰、优势更加突出、师范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体系。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适当控制发展规模,将在校生人数设定为10000人左右,其中师范生占比不低于70%。通过引培并举,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专业突出、素质全面,总数在600人左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二)具体目标

序号

目标板块

目标内容

目标值

属性

1

办学成效与学生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五年培养输送基础教育师资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5000人

约束性

“十四五”末全日制专科学历教育办学规模达到

10000人

预期性

全日制在校生中师范生占比

70%以上

预期性

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及以上奖项

10项

预期性

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项

80项

预期性

每年度毕业生就业落实率不低于

95%

约束性

2

专业与教学资源库建设

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十四五”末专业设置总数达到

35个左右

约束性

建成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3个

约束性

建成省级及以上专业教学资源库

2个

约束性

建成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1门/15门

预期性

新增国家级/省级重点教材或规划教材

1部/6部

预期性

建成省级产教融合集成平台

1个

约束性

创建国家级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

1个

约束性

创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育案例

1个

约束性

3

人才队伍建设

专任教师总数/生师比不高于

600人左右/18:1

约束性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正高人数

40%/50人

约束性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其中博士学位教师人数

85%/50人

约束性

“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70%

预期性

高水平兼职兼课教师

50人

约束性

培育省333、高校青蓝工程、市226等高层次人才

20人

预期性

培育省部级、市厅级教学名师

6人

预期性

培育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

2个

预期性

培育国家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

1个

约束性

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得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奖项

5项

预期性

4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五年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立项

20/200项

预期性

五年科研到账总经费

700万元

预期性

出版著作、学术专著

10部以上

约束性

省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

3项

预期性

函授大专等成人学历教育的办学规模

2000人

约束性

岗位培训、技能培训、知识更新、社区培训等各类培训年均规模

10000人次

约束性

5

信息化建设

校园网万兆主干网升级,用户桌面应用达到千兆

升级率100%

约束性

建立有线网、无线网、物联网、4G/5G四网协同机制,实现有线无线一体化管理

融合率50%

约束性

新建智慧教室占比

60%

约束性

“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覆盖面100%

约束性

完成教务系统、学工系统、人事系统升级改造

各1个

约束性

6

国际交流与合作

新增友好关系大学

3所以上

预期性

引进国际优质课程资源数

6门

预期性

五年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访学

30人次以上

预期性

五年选派学生境外学习、实训、游学人数

50人次

预期性

7

校园基本建设

五年后学校占地面积达到

737.7亩

预期性

五年后学校总建筑面积达到

32万平方米

预期性

8

主要服务对象满意度

在校生对学校综合满意度

90%以上

约束性

家长对学校满意度

90%以上

约束性

教职工对学校满意度

90%以上

约束性

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

90%以上

约束性

用人单位及社会对毕业生满意度

90%以上

约束性

第四部分  主要任务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积极创新党建工作形式,将“党建+”工作模式贯穿到学校思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构建上下贯通、全面覆盖的党建工作体系,实现学校党建工作与各项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学校各级党组织进一步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通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主题党日活动、专题党课、师生宣讲团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打造适合学校办学实际的党建教育活动品牌,落实“三全育人”目标。

着眼组织体系建设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完善学校党委,党的基层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的组织设置,明确基层组织职责,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按照“重点培育、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思路,经过五年规范化建设,使基层党支部规范化达标率达到100%,“样板示范支部”达到50%以上。完善支部工作机制、优化组织架构、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强化支部的堡垒作用,在省级及以上层面打造党建和业务高度融合的支部活动品牌。

狠抓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严格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大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以校园媒体建设为抓手,建立完善的舆情信息监测体系,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

加强干部人才培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统筹推进干部选、育、管、用各环节工作。建立健全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选拔制度,制定并落实年轻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大胆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不断优化领导干部队伍结构。统筹做好女干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干部专业素养、管理能力、业务水平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化干部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人才强校理念,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机制,营造潜心育人、潜心科研、激发创造活力的工作环境,用好用活各方面优秀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完善青年工作机制强化学生党建工作,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提高发展学生党员质量。以完善管理服务为基础,以加强教育培养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党委主动研究学校共青团、学生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学生社团管理,引领学校共青团建设,指导、鼓励其按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进行管理机制创新。通过打造多样化的教育阵地和平台,把团员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激发青春力量,投身党的事业。

健全管党治党体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夯实压力传导机制,强化责任追究。严守党章党规党纪,探索党内监督有效途径。对照“七个有之”,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突出“关键少数”,加强党委对监督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贯通各类监督;推动“未巡先审”“巡审联动”,实现校内巡察全覆盖,形成“巡察—整改—回头看”工作闭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纠“四风”与树新风并举;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联系点制度,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深入开展廉政勤政宣传教育;优化纪检监察队伍结构,打造全方位监督网络,维护学校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建设

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以《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章程》为统领,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深入推进依法治校贯彻落实《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章程》,健全与章程相适应的各项制度和实施细则,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全力推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突出分类指导。健全日常管理与过程控制相结合、业绩考核与民主测评相结合的工作体系,提高行政监察效能。落实好教代会、学代会制度,进一步提高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优化二级治理体制遵循“学校宏观决策、二级学院主体运行、部门协调保障”的治理理念,进一步梳理校、院两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治理水平提升。探索内部治理结构和模式变革,实施扁平化管理,促进学校职能部门的职责向规划、协调、评估、监督和服务转变;以健全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和责任机制为目标,推进二级学院综合改革,明确其对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权,畅通内部运行机制,促进二级学院内部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健全多元评价机制,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改进学术治校机制。确立“学术为先”的治理理念,依照《学术委员会章程》,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指导、监督和咨询等职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专业)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形成科学规范的学术治理体系。科学规划以校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组织结构与成员构成,建立二级学院学术组织,确保学术组织的专业性和代表性,保障教师参与学术治理的渠道。营造学术治理与行政管理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氛围与环境,不断提高学术组织助力学校治理能力提升的水平。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以“服务发展、规范运行、透明财务”为建设目标,以规范经济活动有序运行为主线,对经济活动和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厘定具体工作标准,改造办事流程,按照“制度管人、流程管事、过程可溯”的标准,形成“透明和谐”的内部控制体系。

发展社会办学力量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以智库服务、重大合作项目为抓手,升级“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充分发挥学校改革发展委员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在多元办学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校、院各级组织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能力。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完善政策、落实举措,开启国际办学合作项目,提升学校的国际化能力和水平。建成2个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2个以上国际化专业,建设一批国际化课程,新增友好关系大学3所以上;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途径的学生海外学习和游学体系,完善学分互认互换机制;以“一带一路”国家为重点,开启培养境外留学生项目及教师培训、汉语培训项目;大力选派优秀骨干教师赴海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深造,选派学生境外学习、实训、游学,聘请外籍专家来校任教。

三、大力推进专业建设

对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和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优化专业布局,强化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层次。以专业群建设为重点,打造以师范类专业为主干,师范与高职专业融通互补的的学科专业体系。

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等文件规定,结合学校实际与发展要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每年新增1-2个与学校办学资源相适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的新专业,适时淘汰缺乏市场竞争力、与学校长远发展战略关联度低的专业,全校专业设置数量控制在35个左右,形成以师范专业为主体,师范与高职专业融通互补的专业布局结构。

推动专业集群发展进一步加强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的集群化发展,建成小学教育类、艺术教育类、学前教育类、艺术设计类、电子商务类、信息技术类、音舞表演类等专业群,到2025年力争建成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发挥专业群内重点骨干专业示范引领作用,探索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建设机制,实现专业群内教学资源和就业资源最优化配置,形成专业间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集群优势。

提升专业办学层次利用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等平台,渐次推进各专业办学本科化进程,积累学校本科办学经验。全力做好初中起点、本科层次的七年贯通培养师范定向生试点工作,积极争取“4+0”本科培养项目,拓展“5+0”本科培养校际合作。力争到2025年实现师范类专业本科培养项目的全覆盖,扩大高职专业与本科院校合作培养覆盖面。

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完善与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与新技术相融合、与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相配套的课程建设机制,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到2025年力争建设省级以上在线开放课程15门、省级重点教材6部,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挖掘地方校本特色资源,整合提炼思政素材融入思政课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改进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形成覆盖所有专业、务实高效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体系,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构建“岗证赛课创”五点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小学(幼儿园)合作,提高师范生见习、实习、研习效能。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合作,拓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途径,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选聘产业教授,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加速建设高职专业校内实训中心,配套设施设备达到相关行业、企业应用水平。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管理,强化常规教学过程实践性。加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与管理,确保省毕业设计(论文)抽检合格率达到100%。保持在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中的获奖等次与数量优势,力争超越以往成绩;在高职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重要赛事中取得好成绩。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以健全组织、优化运行、全程监控、分析反馈为基本手段,优化校院二级质量监控体系,组建一支相对稳定、专业的质量督导队伍;在全校形成注重产出、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构建校内人才培养水平和专业建设质量评估体系,到2025年师范类专业全部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小学教育专业积极申请三级认证。推进非师范专业1+X证书制度,扶持部分专业参加国际行业认证。

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以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为核心,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推进人才团队与梯队建设、打造学术领军人物为抓手,以深化人事管理、绩效分配制度改革为引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学科研水平高、满足专、本科培养需求的专兼结合人才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引导全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好“四个引路人”。通过政策学习、理论宣讲,省察职业道德,坚守教育初心;通过评优评先、树立典范,讲好师德故事,营造爱岗敬业良好氛围。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贯彻落实《江苏省高等学校人员总量内设机构领导职数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学生规模、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建设和事业发展需要等设定学校人员总量、内设机构和干部职数。完善教师聘任制度,按需设岗,严格执行聘期考核,实现“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探索“破五唯”路径,改革职称晋升标准,建立人员分类管理与分类评价制度,实现教师职业多元化发展。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人员配备达标、职称计划单列。改革绩效考核制度,将评价权力下放给学院。严格按照高校“双肩挑”人员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提升人才发展质量全面梳理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各类师资需求,通过自然减员、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完成师资队伍专业、职称、学历学位、年龄结构调整优化。搭建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平台,通过专题培训、专项培养、专门服务、青蓝工程等途径,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探索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将人才自培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实施“博士倍增”工程,打造领军人才。注重梯队建设,争取每个学院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由省、市各级人才领衔的人才梯队,为学校升本后续发展夯实基础。到2025年,专兼职教师设置在600人左右;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40人左右,其中正高职称教师50人左右;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超85%,其中博士不低于50人。

优化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完善教师年度培训进修积分制度,多角度、多途径推动教师培训进修工作,促进教师发展提升。创新团队建设机制,从政策层面大力扶持教学与科研团队建设,强化团队协作环境下教师个人主动发展,至“十四五”末,每个学院建成1-2个优秀教学或科研团队。明确管理队伍职责,推动管理人员专职化进程,保证管理干部队伍精简高效。

五、提高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水平

进一步树立“科研兴校”理念,立足教育科学研究,加强基础学科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提升学术科研层次,催生高水平学术成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一步服务基础教育,提高科研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度。

寻求高阶项目突破整体布局研究选题,组织团队和骨干进行重点申报,在高层次项目和高质量成果方面争取有突破。强化指导队伍建设,建成校外项目指导专家库。到2025年,争取承担省部级以上各类研究项目20项以上,市厅级研究项目200项,横向科研项目15项。争取纵向项目资助经费到账400万元,横向项目经费到账300万元。

培养教研科研梯队加强校院两级研究所和学术青蓝工程项目等平台建设和过程管理,切实发挥科研骨干作用,培育科研团队和梯队。加强与校外科研组织、学术期刊的合作,为教师呈现研究成果提供便利。启动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申报市级以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到2025年,重点建设5-7个有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的学术团队;形成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成果应用好的学术梯队和共同体。

催生优质科研成果常态化开展学术周活动和校院两级科研专题培训,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继续实行奖补措施,形成激励机制。大力推进目标管理,催生高质量成果。到2025年,教师出版著作、学术专著10部以上,发表论文1500篇左右,三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0篇左右,力争获3项省部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类咨询报告达到在校生规模的的1%。

着力服务基础教育。充分发挥小学教育研究所、李吉林情境教育研究所等机构在专业指导、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主动联系服务实习基地,帮助小学(幼儿园)一线教师解决在教学、科研上的困难和疑惑,促进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学校三级培训基地资质,对在职教师开展针对性服务,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主动联合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申报课题,实现合作共赢。

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加强与上级科研管理部门、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对接地方政府部门、基础教育和行业企业,争取促进成果转化,产生富有影响力的智库成果。五年内,争取筹办一定数量、有一定影响的学术会议,促进校内外学术交流。

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管理育人能力突出的学生工作队伍;促进学风建设,加强人文关怀;全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切实提升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深化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意识,牢记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传承中师优良办学传统,着眼卓越教师改革要求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主要目标,优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完善方案,创新举措,通过教师言传身教、营造师范文化特色校园、知名校友风采展览等途径,锤炼师范生教学技能,强化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厚植师范生教育情怀;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对高职生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开展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加强学工队伍建设优化以党政工团、学院团总支、团支部、辅导员、学生干部为主体的育人工作队伍,推进二级学院学生工作改革和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实施学生工作“青蓝工程”,以二级学院为单位,探索和普及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制度。加强学生思政工作科学研究,到“十四五”末,争取申报思政类课题40项左右,发表思政论文20篇左右。

完善助学护学体系探索和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以赛促学,积极开展学科类知识竞赛与技能操作比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专业技能教育。以培促教,依托师范生基本功大赛、“5+2”“3+2 ”考试培训、教师资格国考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等平台,促进学风建设。改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学校特色、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打造2个以上校内外有影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品牌。优化勤工助学岗位,搭建以助学金为主载体的感恩教育平台,以奖学金为主载体的专业成才平台,以助学贷款为主载体的诚信育人平台,以勤工助学为主载体的能力提升平台。建设集管理、指导、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学生事务与服务中心,大力推进校、院二级关工委工作“优质化”建设。

优化就业工作机制在深入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落实“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实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向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转变。建立一支包括学院干部、校内相关专业教师和相关企业界人士、职业生涯指导专家在内的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求职就业实用技能指导+就业实习实训+职场适应”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学校统筹面,学院开拓点”为原则,实施就业市场开拓及基地建设计划,在毕业生需求量大、吸纳人数多的单位和地区建立行业特色鲜明、综合效益较高的就业基地。建设“就业工作一体化信息平台”,建成对应各专业人才培养和需求的信息库,推进线上线下职业咨询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精准化服务需求。确保年度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70%。

着力学生双创教育探索校内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双创师资队伍。加强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构建双创实践育人机制。整合专业教学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新建一批创新创业课程。以组织学生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大赛为重点,营造“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氛围。加强创新创业平台的日常管理及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管理,争取在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七、推动继续教育提质增量

以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开发数字化继续教育平台,健全继续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开放灵活的继续教育体系,打造享誉全国的继续教育品牌。

大力拓展师资培训持续举办小学语文、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国培示范项目,争取其它学科教师国家级培训资质。深化与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合作,继续组织、拓展省市县各级各类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品质,增强培训效益。充分发挥国培、省培、市级培训三级培训资质作用,实施师范生职前教育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建成江苏省示范性教师培训基地,力争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教师培训基地。

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做好大专层次小学、学前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开发非师范学历继续教育服务。与高层次大学合作,开发本科层次学历继续教育服务专业。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拓展艺术设计、财务会计、计算机等专业学历继续教育市场。

升级考证考级服务升级、完善证书考级服务,增加新设专业能力证书考证服务,拓宽职业资格鉴定项目选择,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多样化考证考级需求。

八、大力推进校园建设

根据“急用先建、分步实施”的原则,建成开发区校区三期工程,优化校区功能布局,完善开发区校区配套设施。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环境育人,做好校园景观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加快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信息化校园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科技与文化和谐交融的园林式校园。

推进校园建设工程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立项并建设占地163亩的三期工程,增建3.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用房、2.5万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及部分后勤辅助用房,完成总计599亩新校区建设工作,满足8000名学生教学生活。完善开发区校区一期、二期工程内部配套设施,继续推进实习实践、教学科研、生活保障等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建设,整体提升校园绿化、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建设水平。

优化校区功能布局进一步整合优化三个校区办学资源。崇川校区在开发区校区三期工程建成之前,保留学前教育第一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容纳在校生1500人左右,并承担每年10000人次的培训任务。三期工程建成后,该校区只保留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继续教育功能。如皋校区放置学前教育第二学院,校区容纳在校生2500人左右。  

升级校园公共服务在加强校园道路、绿化、能源供给等基础设施维护维修基础上,积极应对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科研的发展需要,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和品质。到2025年,全校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达1亿元以上,图书馆馆藏图书达100万册以上。加强校园安全服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学校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与公安、消防、综治、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部门密切合作,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提升校园文化品质秉承“坚苦自立、忠实不欺”校训精神,进一步把“志诚报国、厚德树人、开放包容、精业求真”的新时代通师高专精神挖掘好、宣传好、落实好;以120周年校庆为契机,推进学校档案馆建设和校史资料整理工作,编撰校史文化系列丛书;围绕人文历史、师范文化和时代精神,精心打造一批可看、可感、可品的校园主题文化景观,支持二级学院实施个性化环境文化建设,打造2-3个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标志性校园文化品牌,拓展师范文化对社会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加强保护与修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旧址”,充实和丰富师范教育博物馆馆藏。

加强智慧校园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等文件精神与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部署要求,提升校园网络带宽,保障校园网络畅通,切实提高校园网运行管理专业水平,打造高速、快捷、稳定、安全的校园网;新建和优化各类应用系统,建设“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以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管理和智慧校园生活为重点的智慧校园应用体系;通过全域数据融合、业务信息标准化实现数据兼容共享,建设基于业务场景需求的数据应用智慧平台;推进教学数字资源建设,建成一批基于“爱课程”、“泛雅”等教学平台的网络课程、网络学习社区;分级分类建设一批智慧教室,满足学校教学、实训需求;构建“防御、监测、打击、治理、评估”五位一体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舆情反馈机制、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规程、舆情沟通协作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提升学校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

第五部分  实施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学校党委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发挥党委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建立责任明确、高效协调的规划实施机制,确保学校事业有序、稳定、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全校师生,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奋勇争先,攻坚克难,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完善规划体系

本规划是今后五年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各专项规划、各学院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为进一步落实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相关部门、各学院应按照学校总体部署,对具体目标和发展重点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时间表和路线图,认真编制各专项规划与学院规划,形成完整统一的规划体系。各部门、学院要将规划的目标任务优先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中,统筹推进规划实施。

三、优化资源配置

推进学校预算改革,完善校、院两级分配体制,逐步建立学院财权与事权统一、权利和责任对等的新型校院两级财务关系,切实保障规划实施的经费投入。协调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各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争取规划实施所需要的有利政策与各项资源。完善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和利用水平,确保规划实施。

四、强化监督考核

强化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完善规划动态评估、跟踪、预警机制,推动规划年度、中期和期末考核工作,检查任务完成与目标达成情况。相关部门、学院应定期上报本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时查摆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作为规划动态调整、修订的重要依据。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把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部门、学院绩效考核、干部考核和教职工岗位考核的重点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加强规划实施监督,自觉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全校师生、校友和社会监督。

五、加强宣传工作

        完善规划全员参与机制,保障全体师生参与规划实施的基本权利。通过教代会讨论、规划解读专题会议等形式加大对内宣传,确保全校上下将规划蓝图内化于心,成为奋斗的共同愿景,自觉、主动参与规划实施。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阵地,加大对规划重要意义和重要内容的外部宣传,广泛凝聚校友、合作单位及其他社会人士的力量,形成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和丰富宣传形式,及时报道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